综合新闻
王健伟课题组和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在《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关于COVID-19康复患者感染后2年健康结局的纵向演变的研究论文
随着COVID-19大流行的持续,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研究证据表明,很多COVID-19康复患者遭受长期后遗症状的困扰。但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对人体的长期影响的数据尚不明确,需要大样本的纵向队列研究来系统全面评估不同疾病严重程度COVID-19康复者的远期结局,完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自然史。
王健伟课题组和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传染性疾病诊治研究中心开展长期合作,对2020年1月7日至2020年5月29日期间在该诊治中心住院的COVID-19患者进行随访。目前已发表了COVID-19患者康复后的半年和1年健康状况及其抗体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数据。2022年5月11日,双方联合在《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关于COVID-19康复患者感染后2年的健康结局纵向演变的研究结果。这也是目前全球随访时间最长的COVID-19患者恢复期健康状况研究。
本次研究对诊治中心的2469例COVID-19患者进行随访,其中1192名康复者有连续的半年、1年和2年随访数据,纳入最终分析。评估指标包括体格检查、6分钟步行实验及问卷调查,包括自我报告症状、mMRC呼吸困难评分、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视觉模拟标尺评分、工作状态和出院后医疗保健情况以及精神问卷调查。根据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分层非比例随机抽样程序选择患者在随访时接受胸部高分辨率CT (HRCT)和肺功能检查(PFTs)。研究发现,无论患者的初始疾病严重程度如何,其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状况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善,近90%的患者在感染后2年时已经回归工作岗位。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从半年随访时的68%下降至2年随访时的55%。新冠长期症状与降低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心理健康问题,增加的出院后医疗保健负担明显相关。急性期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在2年随访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负担更重,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研究表明,COVID-19康复者在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比未感染的人差,提示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因此,迫切需要探索COVID-19长期后遗症状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COVID-19患者在康复期长期存在症状的风险。
该研究由我所与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传染性疾病诊治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黄立学、李霞、谷晓颖、张慧、任丽丽、郭丽、刘敏、王一民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