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融合创新,突破瓶颈,我所承办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第四届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会议
2024年12月29日,第四届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会议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至学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承办。
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王健,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舒跃龙教授分别致辞。
现场,来自病毒学领域、前沿交叉学科和相关临床领域的两院院士和顶尖学者进行大会报告。大家不仅充分交流、分享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更积极寻求疾病防控与治疗的最优方案。
王健伟教授首先代表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向各位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和目的。会议的召开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应对呼吸道病毒带来的挑战。会议以“学科交叉融合突破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防控瓶颈”为主题。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希望能够为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王健副会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华医学会向第四届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王健副会长强调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是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问题。随着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的挑战。同时,王健副会长也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要通过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舒跃龙教授在致辞中,代表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对中华医学会和各位专家同道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旨在加强传染病防控和呼吸道病毒的研究。为了充实科研队伍,诚挚邀请各位才俊加入研究所工作。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能力,因此,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加强我国传染病防控、保障我国人民乃至全球健康均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希望与会者能够充分交流、分享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共同为呼吸道病毒的防控和治疗做出贡献。
会议邀请了19位不同领域内专家,通过分享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思路以及创新技术和成果,希望与会者能够从这些分享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指导,为呼吸道病毒传染病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饶子和院士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颗粒结构研究”为题,阐明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在亚病毒颗粒(SVP)中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
丛斌教授以“突破医学科学认知边界”为题,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讲话的重要内容,以及系统生物医学领域的三个基础科学问题。
马光辉院士作了题为“粘膜免疫递送系统”的报告,分享了鼻粘膜和肺粘膜递送和免疫的相关工作。
祁海教授以“追寻B细胞免疫记忆:从生发中心到中枢神经环路”为题,探讨了IL-9-ZBTB8轴在记忆B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王全意主任以“真实世界案例对未来呼吸道传染病应对的启示”为题,介绍了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李启明教授以“计算生物学在病毒进化和相关疫苗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为题,从结构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的关系入手,介绍了基于计算生物学的诺如病毒与受体结合进化机制研究和专业领域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与应用。
曹云龙教授以“新冠病毒免疫印记”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分享。在报告中,曹云龙教授提出,个体反复暴露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可能对血清学水平上的免疫印记产生影响,以及国内外新冠患者血清学中和抗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疫苗接种策略、感染历史、病毒变异株的差异等因素有关。
刘玮教授以“新发传染病的发现和流行风险评估”为题,介绍了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背景,并强调动物源性病原体监测是防控未来可能出现的“Disease X”类疾病的基础和根本。
李响博士以“核酸快速检测技术和应用策略”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她提出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推动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其更加精准、便捷,让这项技术惠及每一个人。
郑子峥教授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预防性产品研究”为题,讲解了以F蛋白为靶标的疫苗研发过程和取得的相关成果。
王奇慧教授在题为“新冠病毒血清分型研究和广谱抗体设计”的报告中强调,新冠病毒的膜融合过程是广谱药物研发的一个关键靶点,这对于开发能够应对多种血清型的新冠病毒药物至关重要。
邓涛教授在题为“流感病毒RNA合成的动态调控机理”的报告中,阐述了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RNA与蛋白的动态合成机制。
严欢教授以“冠状病毒受体的鉴定与设计”为题,讲解了从“找受体”到“造受体”的过程,通过对天然受体功能的模块化分解和特定模块的重新组合,设计人工病毒受体以替代天然受体,从而发挥其功能。
彭珂教授以“病毒感染引发炎症风暴的机制研究”为题,详细阐述了其团队在病毒感染引发炎症风暴机制方面的最新发现。
施莽教授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现与表征新病毒”为题,介绍了他和他的团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LucaProt,结合云计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RNA病毒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明锟教授以“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的病原发现与分析”为题,分享了如何从微量样本中获得高效、高保真的宏基因组数据,包括文库制备方法和去污染算法的评估。
吴志强教授以 “野生动物病毒组学-从组学数据到跨种机制初探”为题,详细阐述了其团队在蝙蝠病毒组进化多样性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鄢盛恺教授以“呼吸道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为题,分享了当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情况。
袁硕峰以 “可药化光谱抗病毒靶点”为题,介绍了他在抗病毒药物高通量筛选及创新靶点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